运营商行业数据分类分级落地技术分析与实践路径
在《数据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及《电信数据分类分级方法》(YD/T 3767-2020)等法规标准驱动下,运营商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,需应对 “数据体量庞大(PB 级)、类型繁杂(用户隐私 / 网络配置 / 业务数据等)、流转场景复杂(跨部门 / 第三方 / 云端)” 的挑战。参考《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分级指南》(GB/T 35273-2020),结合运营商数据敏感性,将数据分为 “公开级(
在《数据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及《电信数据分类分级方法》(YD/T 3767-2020)等法规标准驱动下,运营商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,需应对 “数据体量庞大(PB 级)、类型繁杂(用户隐私 / 网络配置 / 业务数据等)、流转场景复杂(跨部门 / 第三方 / 云端)” 的挑战。数据分类分级作为数据安全治理的 “基石”,需通过 “体系化设计 + 技术化落地 + 常态化运营” 实现从 “合规达标” 到 “安全赋能业务” 的升级。本文将从技术视角拆解运营商数据分类分级的落地路径,剖析关键技术环节与实践难点。
一、运营商数据分类分级的核心体系设计:从 “合规框架” 到 “行业适配”
运营商数据分类分级需先明确 “分类维度” 与 “分级标准”,既要符合国家通用标准,又要适配行业特殊场景(如核心网运行数据、用户通信记录等敏感数据),构建 “三级四类” 核心体系。
(一)数据分类:按 “业务属性 + 数据来源” 双维度拆解
基于运营商业务特性,数据分类需覆盖 “用户数据、网络数据、业务数据、管理数据” 四大类,每类下细分具体数据子类,确保无数据遗漏:
- 用户数据:核心为 “个人信息 + 关联行为数据”,包括:
- 身份类:用户身份证号、手机号、生物特征(人脸 / 指纹,用于账号登录);
- 通信类:通话记录、短信内容、上网轨迹(IP 地址 / 访问 URL);
- 消费类:套餐订购记录、账单数据、充值记录;
- 隐私类:位置信息(基站定位 / 物联网设备位置)、终端信息(设备 IMEI / 硬件指纹)。
- 网络数据:支撑网络运行的核心数据,直接影响通信服务连续性,包括:
- 配置类:核心网元(AMF/UPF)配置参数、基站频点 / 功率设置、传输网路由表;
- 运行类:网络流量数据(实时吞吐量 / 时延)、设备告警日志(基站断连 / 网元故障)、资源利用率(CPU / 内存占用);
- 安全类:DDoS 攻击流量日志、异常访问 IP 黑名单、漏洞扫描报告。
- 业务数据:运营与服务相关数据,包括:
- 产品类:套餐规则(资费 / 有效期)、增值业务(云服务 / 物联网卡)配置;
- 渠道类:线下营业厅办理记录、线上 APP 操作日志、代理商结算数据;
- 客服类:工单记录(用户投诉内容 / 处理结果)、通话录音(含用户语音信息)。
- 管理数据:企业内部运营管理数据,包括:
- 财务类:营收数据、成本核算表、税务报表;
- 人力类:员工身份信息、薪酬数据、绩效考核记录;
- 合规类:等保测评报告、数据安全审计日志、用户授权协议。
(二)数据分级:按 “影响范围 + 泄露风险” 分四级管控
参考《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分级指南》(GB/T 35273-2020),结合运营商数据敏感性,将数据分为 “公开级(L1)、内部级(L2)、敏感级(L3)、核心级(L4)” 四级,明确每级数据的管控边界:
|
级别 |
定义 |
典型数据示例 |
核心管控要求 |
|
L1(公开级) |
可对外公开,无安全风险 |
公开套餐宣传信息、企业官网介绍、客服热线 |
无需特殊管控,可自由传播 |
|
L2(内部级) |
仅内部访问,泄露无重大影响 |
员工工号、非敏感工单编号、普通设备运行日志 |
需内部账号登录,禁止对外传输 |
|
L3(敏感级) |
泄露可能引发合规风险或经济损失 |
用户手机号(脱敏前)、通话记录、基站配置参数、客服录音 |
加密存储 + 访问审批 + 操作审计 |
|
L4(核心级) |
泄露将影响国家安全 / 业务中断 |
核心网元(UPF/AMF)核心配置、用户海量通信记录(未脱敏)、网络拓扑图 |
多因素认证 + 专线传输 + 全链路加密 + 动态权限 |
二、数据分类分级落地的关键技术环节:从 “数据识别” 到 “动态管控”
运营商数据分类分级落地需突破 “数据分散在 BOSS/CRM/ 核心网元 / 物联网平台等多系统”“非结构化数据(录音 / 日志)识别难”“数据流转中分级动态调整” 三大技术痛点,依赖 “自动化识别 - 标签化管理 - 分级化管控 - 持续化审计” 四大技术模块实现闭环。
(一)第一步:数据资产自动化识别 —— 解决 “数据在哪、是什么” 问题
运营商数据存储于结构化数据库(MySQL/Oracle)、非结构化存储(对象存储 / 文件服务器)、边缘设备(基站 / 物联网网关),需通过多技术融合实现全量识别:
结构化数据识别:
- 部署数据库扫描工具(如保旺达数据发现引擎),通过 “字段特征匹配 + 规则引擎” 识别数据类型,例如:匹配 “11 位数字” 识别手机号、“18 位字母数字组合” 识别身份证号;
- 对接 BOSS/CRM 系统数据字典,自动关联 “字段名 - 业务含义”,例如将 “CUST_PHONE” 字段标记为 “用户手机号(L3)”;
- 支持增量数据识别,通过数据库 binlog 日志实时捕获新增表 / 字段,避免 “数据新增后未分类” 漏洞。
-
非结构化数据识别:
- 针对客服录音:采用 ASR(自动语音识别)技术将语音转文字,再通过 NLP(自然语言处理)提取 “手机号 / 身份证号” 等敏感信息,标记为 “客服录音(L3)”;
- 针对网络日志:通过日志解析引擎(如 ELK Stack)提取 “网元 IP / 配置参数”,结合规则匹配(如包含 “UPF_CONFIG” 关键词)标记为 “网络配置数据(L4)”;
- 针对文档 / 表格:采用 OCR 技术识别图片中的文字,结合 TextCNN 文本分类模型判断数据类别(如 “财务报表” 归为管理数据 L3)。
- 边缘数据识别:
- 在基站 / 物联网网关部署轻量化数据采集代理,实时采集边缘设备生成的日志 / 运行数据,通过 “边缘计算 + 规则过滤” 初步分类(如基站告警日志标记为网络数据 L2),再上传至中心平台二次校验;
- 解决 “边缘数据未纳入分类” 痛点,某省运营商通过该技术将边缘数据识别覆盖率从 65% 提升至 98%。
(二)第二步:数据标签化管理 —— 解决 “分类分级结果如何关联数据” 问题
数据标签是分类分级的 “载体”,需构建 “业务属性 + 安全属性 + 生命周期” 多维标签体系,并实现标签与数据的动态绑定:
- 标签体系设计:
- 核心标签包括:分类标签(用户数据 / 网络数据等)、分级标签(L1-L4)、权属标签(归属部门,如 “市场部 - 用户数据”)、生命周期标签(创建时间 / 失效时间)、脱敏状态标签(已脱敏 / 未脱敏);
- 示例:用户手机号 “138XXXX1234” 的标签为【分类:用户数据 - 身份类;分级:L3;权属:客服部;脱敏状态:未脱敏】。
- 标签动态管理:
- 支持标签自动更新,例如:用户数据从 “未脱敏” 转为 “脱敏后”(手机号中间四位替换为 *),标签自动从 “L3” 降为 “L2”;
- 标签与数据强绑定,采用 “数据 - 标签” 一对一映射,存储于统一标签库(如基于 HBase 构建),支持通过标签快速检索数据(如 “查询所有 L4 级网络数据”);
- 对接业务系统,在 CRM/BOSS 系统中显示数据标签,例如客服人员在查看用户数据时,界面提示 “当前数据为 L3 级,禁止截屏”。
(三)第三步:分级化动态管控 —— 解决 “不同级别数据如何管” 问题
基于数据分级结果,需在 “存储 - 传输 - 访问 - 流转” 全环节部署差异化管控技术,避免 “一刀切” 管控影响业务效率:
存储环节管控:
- 3/L4 级数据:采用国密 SM4 算法加密存储(如保旺达加密存储模块),密钥由 KMS(密钥管理系统)统一管理,定期轮换(每 90 天);
- L4 级核心数据:部署存储双活(主备存储实时同步),防止单点故障导致数据丢失;
- 示例:某省运营商将核心网元配置数据(L4)存储于加密数据库,同时备份至异地灾备中心,RTO(恢复时间目标)≤1 小时。
- 传输环节管控:
- L3/L4 级数据:采用国密 SSL(GMTLS)协议传输,或通过专线(MPLS VPN)传输,禁止公网传输;
- 跨系统传输:部署数据传输网关,校验数据标签与传输通道匹配性(如 L4 级数据必须通过专线传输),不匹配则阻断;
- 示例:用户通信记录(L4)从核心网元传输至数据分析平台时,通过专线 + SM4 加密,防止传输中被窃取。
- 访问环节管控:
- 基于融合 4A 平台实现分级授权:L1 级数据开放访问,L2 级需内部账号登录,L3 级需部门审批,L4 级需多因素认证(密码 + Ukey);
- 动态权限调整:结合用户场景实时调整权限,例如:运维人员在机房访问 L4 级网元配置时权限开放,远程访问时自动收回权限;
- 权限最小化:通过 ABAC(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)模型,限制 “用户仅能访问所属区域的 L3 级数据”,例如北京客服仅能查看北京用户的通话记录。
- 流转环节管控:
- 跨部门流转:部署数据共享审批平台,L3 级数据需部门负责人审批,L4 级需公司安全部门审批,审批通过后自动脱敏(如手机号脱敏);
- 对外(第三方)流转:采用 “数据脱敏 + 水印” 技术,例如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用户数据时,将身份证号脱敏为 “110101********1234”,并添加动态水印(“仅供 XX 金融使用,泄露追责”);
- 数据降级流转:例如 L4 级核心网配置数据经脱敏(隐藏关键参数)后,降级为 L3 级供运维培训使用,标签自动更新为 “L3”。
(四)第四步:持续化审计与优化 —— 解决 “管控是否有效、是否需调整” 问题
运营商需通过审计技术验证分类分级效果,并根据业务变化(如新增 5G 专网业务)优化体系:
分级管控效果审计:
- 部署数据安全审计平台,记录 “谁(用户 ID)- 何时(时间)- 访问 / 传输 / 修改(操作)- 哪类数据(标签)”,例如审计 “运维人员 A 在 2025-09-26 访问 L4 级网元配置”;
- 设置审计规则,例如 “禁止非工作时间访问 L4 级数据”“L3 级数据单日导出不得超过 100 条”,触发规则时实时告警(如短信 / 邮件通知安全团队)。
- 分类分级体系优化:
- 定期(每季度)开展数据分类分级复核,结合新业务场景新增数据类别(如 5G 专网业务数据归为 “业务数据 - L3”);
- 基于审计数据调整分级标准,例如某类数据多次出现泄露风险,从 L3 升级为 L4;
- 对接漏洞扫描平台,若某类数据对应的系统存在高危漏洞,临时提升其分级(如从 L2 升至 L3),直至漏洞修复。
三、运营商数据分类分级落地的实践挑战与解决对策
运营商在落地过程中面临 “多系统适配难”“legacy 系统改造成本高”“人员意识不足” 三大挑战,需通过 “轻量化部署”“制度与技术结合”“分阶段推进” 化解。
(一)挑战 1:多系统适配难 —— 数据分散在 BOSS/CRM/ 核心网元等 20 + 系统
解决对策:
- 采用 “代理 + API 对接” 混合模式:对新系统(如 5G 核心网元)通过 API 直接对接数据字典;对老系统(如传统 BOSS 系统)部署轻量化代理,无需改造系统即可采集数据;
- 构建统一数据中台(如华为 FusionData),将多系统数据汇聚后再分类分级,减少 “多系统重复识别” 工作量;
- 某省运营商通过该方案,将系统适配时间从平均每个系统 15 天缩短至 5 天,适配效率提升 67%。
(二)挑战 2:非结构化数据(录音 / 日志)分类准确率低
解决对策:
- 采用 “规则 + AI 模型” 双校验:先通过规则匹配(如含 “身份证号” 关键词)初步分类,再通过预训练的 BERT 模型二次判断,将准确率从 75% 提升至 92%;
- 建立行业数据样本库:收集运营商典型非结构化数据(如 10 万条客服录音、100 万条网络日志),用于训练 AI 模型,提升行业适配性;
- 支持人工校正:对 AI 识别错误的数据(如误将 “普通日志” 标记为 “核心配置”),允许安全人员手动修改标签,并反馈至模型进行迭代优化。
(三)挑战 3:人员意识不足 —— 业务人员不理解 “为何分级、如何遵守”
解决对策:
- 技术层面:在业务系统中嵌入 “分级提示 + 管控强制”,例如客服人员试图导出 L3 级用户数据时,界面弹出 “需部门经理审批” 提示,未审批则无法操作;
- 制度层面:制定《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办法》,明确 “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数据分类第一责任人”,将分类分级合规性纳入绩效考核;
- 培训层面:定期开展培训(每季度 1 次),通过 “案例教学”(如某企业因未分级导致数据泄露被罚)提升意识,同时提供操作手册(如 “如何申请访问 L4 级数据”)。
四、实践案例:某省运营商数据分类分级落地效果
某省运营商(用户数超 5000 万)通过上述技术路径落地数据分类分级,实现三大核心目标:
- 数据识别覆盖率:从项目初期的 62% 提升至 99.3%,覆盖 BOSS/CRM/ 核心网元 / 物联网平台等 32 个系统,识别出 L4 级数据 23 类、L3 级数据 45 类;
- 管控效率:L3/L4 级数据访问审批时效从 24 小时压缩至 2 小时,数据泄露事件从月均 3 起降至 0 起;
- 合规达标:通过等保 2.0 三级测评中 “数据分类分级” 专项检查,满足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中 “敏感个人信息特殊保护” 要求。
五、未来趋势:数据分类分级与零信任 / AI 的融合
随着运营商 5G 专网、算力网络业务发展,数据分类分级将向 “动态化、智能化” 演进:
- 与零信任架构融合:将数据分级作为零信任 “访问决策” 的核心依据,例如 “访问 L4 级数据必须满足‘设备可信 + 身份可信 + 环境可信’”;
- 与 AI 动态分级融合:通过 AI 模型实时分析数据流转场景(如 “用户数据传输至境外”),自动提升分级(从 L3 升至 L4),无需人工干预;
- 与数据安全中台融合:将分类分级结果作为数据脱敏、漏洞扫描、应急响应的输入,例如对 L4 级数据优先进行漏洞扫描,实现 “分类分级驱动全链路安全”。
运营商数据分类分级落地不是 “一次性项目”,而是 “技术持续迭代 + 制度持续完善” 的长期过程。需以 “合规为底线、业务为导向”,通过自动化识别突破数据分散痛点,通过动态管控平衡安全与效率,最终实现 “数据可管、可控、可用”,为运营商 5G 转型、算力网络建设提供安全的数据底座。
更多推荐


所有评论(0)